晚上6点半,本该在周一闭馆的徐家汇书院灯火通明。千余位读者化身为“寻光者”,图书馆服务台则变身票务处,读者们手持活动地图和定制电影票根,开启了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。8月18日,以“书香光影 阅读的姿态”为主题,“寻光之夜”书院嘉年华在上海书展期间证券配资的条件举行。
“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,趁着闭馆日,我们把徐家汇书院打造成了一个阅读嘉年华的空间,每位市民游客走进书院,就沉浸式地走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。”馆长房芸芳说。
沉浸式走进中国电影史
走进徐家汇书院,一楼中庭的长桌上,“拾光汇影——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”复现了一条影视长河,呈现了徐汇的电影公司、电影人物的历史以及与电影有关的建筑故事。《风云儿女》《三毛流浪记》《哪吒闹海》……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电影海报展,也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。
“拾光汇影——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”
当晚,徐家汇书院的每个区域都精心布置了与电影相关的互动体验,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光影交织的世界,每位参与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,既是读者也是作者。各个楼层之间以《大闹天宫》《好东西》《邮缘》《聂耳》四部具有徐汇元素的电影进行串联,设置了“电影可描摹”场景打卡、电影街区地图以及邂逅电影NPC等环节,现场参与贯穿全馆的“电影可描摹”和集台词活动,有机会获得扭蛋抽奖、特调饮品券等奖励。
从中庭走到一楼东光盒,《上海滩》的音乐响起,一身黑西装的“许文强”靠在书架旁,等候读者的到来。沿着楼梯走上2楼,又可见到一身旗袍的“阮嫂”,令人马上想起阮玲玉的经典电影《神女》。“很多人一看到我,就知道我扮演的是《神女》里的角色。我的任务就是带领大家进入30年代上海电影的氛围。”扮演“阮嫂”的话剧演员方蜜说,现场除了有电影NPC与观众互动,还有电影文创展示等活动,“在2楼,读者们可以收集电影《好东西》的台词”。在她看来,在图书馆中举办这样一个与电影结合的深度阅读活动,“让读者更具有沉浸感”。
现场可以偶遇电影NPC
书院3楼则复刻了电影《邮缘》里的场景,电影同款的邮政自行车、邮包等,吸引了不少人打卡合影。现场的“寻光邮局”,则为读者们准备了不少热门款式的邮票和明信片,比如“哪吒”主题、连环画主题等。书院&邮政首款联名胶片明信片以及有声明信片,也成为当晚的明星产品。
市民朱女士带着两个孩子,赶着来“寻光邮局”敲章。“孩子们都喜欢集章,今晚集到了武康大楼主题邮局的章,很有纪念意义。”她介绍起刚刚买的文创产品——上海电影博物馆推出的普拉斯诺镜,“按照说明书拼好后,把图案放上去,转动起来后图像就动起来了,据说以前的动画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。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文创。”
3楼复刻了电影《邮缘》里的场景
在分享会中“深度阅读”
除了互动体验与打卡,“寻光之夜”书院嘉年华更少不了深度“阅读”。
在徐汇的五原路居住时,“三毛之父”张乐平创作了大量以三毛为主角的漫画,作品《三毛流浪记》《三毛学生意》《三毛从军记》等相继被搬上银幕。到今年,“三毛”已经90岁了。当晚,书院一楼的少儿馆变身三毛主题空间,放风筝、抱着书的“三毛”走到小朋友的身边。除了书籍,现场还有以三毛漫画形象创作的周边。张乐平之子张慰军也来到现场,为新一代小读者讲述“三毛”漫画创作背后的故事。“小朋友们能从三毛身上了解到,历史上的一个小朋友如何生活和成长。”张慰军说,“三毛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电影、电视剧和动画。这次活动让电影与阅读结合在一起,能够让大家更多地发挥想象力。”
徐家汇书院
“缘,妙不可言——电影《邮缘》分享会”同日举行,影片主演陈燕华、导演桑弧之子李亦中、海派作家马尚龙也来到徐家汇书院,分享由这部电影而起的特别缘分。“今年是中国电影的大年,徐汇区也是中国电影重要的生产基地,我父亲执导的《邮缘》距今已经40多年了,影片用生活喜剧的方式,讲述当代年轻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故事。”李亦中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,他回忆,80年代社会上做过调查,“集邮”是青年人的爱好之一,影片便取材于此。“影片拍摄也与徐家汇特别有缘,《邮缘》在‘九栋楼’取了很多景,这几幢建筑当时闻名遐迩,是现代化的标志,影片想以此表现当时上海年轻人的样貌。”
活动现场
《大话西游》电影NPC
今年是徐家汇书院第三年举办“寻光之夜”活动。“经过统计,刚刚过去的周末,每天都有25000人次读者走进书院。”房芸芳说,“在夜晚,大家总说徐家汇书院像‘月光宝盒’一样发出阅读的光芒,这才有了今年的活动主题,希望借此让读者看到阅读的多种可能性。”
为助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,书展期间,读者们还可以在书院前台领取“书香光影 阅读的姿态”徐汇区分会场系列活动宣传手册,凭手册可在美罗城和东方商厦的指定美食店享受专有折扣福利。
瑶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